NEWS
時間:2021-09-20 15:45:09 來源: 作者:
“大地之書,不止于藍”黔東南公共藝術行動19日在京啟動。同日舉行的“公共藝術與鄉村振興”論壇上,來自鄉建、非遺、藝術、設計、文創等領域的專家一致認為,在鄉村建設過程中,要始終懷著神圣、審慎的心態,謹防把鄉村當成一個實驗場。
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藝文力創始人汪莎現場宣布黔東南公共藝術行動正式啟動。
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藝文力創始人汪莎發布黔東南公共藝術行動 蘭紅超 攝
談及此次公共藝術行動的形式,她表示,“我們希望它最終是一個匯集個體和集體力量,同時具有影響力的一次鄉村振興的先鋒實驗,從我們能做什么到鄉村需要什么,到我們能為鄉村留下什么,變成這樣不斷追問自己的思考體系,我們也希望能夠幫助政府來完成鄉村振興工作有效性的達成。聚焦在藝術助力產業發展、藝術助力文旅振興等亟需解決的問題,能夠用公共藝術的方向給予一些討論、找到一些答案。”
具體到黔東南這一項目,該行動將首先從藍染的產業出發,跨行業、跨圈層的內容進行整合,促進產業的永續發展;也希望能夠從公共藝術的角度出發,挖掘城市鄉村的故事和脈絡,將作品融入城市鄉村的不同空間,激活鄉村、激發社會認同和情感共鳴,最終促進文旅的形成。
中央美術學院非遺中心教授、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喬曉光 蘭紅超 攝
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如何進行鄉村建設,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是需要社會各界思考與參與的時代命題;趯Υ嗣}的深度思考,貴州黔東南州榕江縣政府邀請文化藝術界、社會創新企業等力量,進行一場以文化藝術振興鄉村的公共藝術行動,共同以藝術賦能鄉村建設,“大地之書,不止于藍”黔東南公共藝術行動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在隨后的“公共藝術與鄉村振興”論壇上,中央美術學院非遺中心教授、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喬曉光以《理解村莊——基于鄉村田野調查與文化遺產主題藝術實踐的思考》為題進行演講。他談到,今天的藝術鄉建,年輕一代人的參與和以往知識分子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們帶來了個體的情懷和審美經驗,帶來了對村莊學習的熱情,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現代化的理念與互聯網時代的實踐方式。年輕一代以“現代中國”的視角對“鄉土中國”去尋找發現新的理解和新的發展可能,通過黔東南這樣一個項目,我感受到近百年來鄉村建設在進入一個新的轉型階段。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 蘭紅超 攝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從培育鄉土美學、培育鄉創的專門人才、培育鄉建的社會組織和培育鄉村品牌幾個層面分享了其近些年從事鄉村建設工作的幾點經驗。他強調鄉建工作要秉承“以農為本、以人為本、以土為本”的思想和理念,懷著神圣之心走進鄉村,中國的文化基因是以鄉土為特色的,而對整個人類未來文明的發展而言,鄉土依然是我們繞不開的存在。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楊冬江認為,在城鄉建設大發展的時期,鄉村建設者在開展這一工作時,一定要更加理性和審慎。“我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也介入過一些鄉村的改造工作,包括新農村建設。我認為,文藝工作者在鄉村建設里的角色首先要找好,鄉村建設不應該成為藝術家的一個實驗場或者是背景板。鄉村改造確實需要更新、需要現代化,但是選擇建筑師、選擇設計師、選擇藝術家的標準很重要,在鄉村建設過程中,我們還是傾向于尋找那些比較注重傳統、比較注重文脈的設計師,防止把鄉村當成一個實驗場。”
與會嘉賓合影 蘭紅超 攝
貴州省榕江縣文體廣電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瓊介紹,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貴州省十大林業縣之一,榕江民族文化獨特,民族風情原始古樸,有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薩瑪節、侗族琵琶歌等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國文化先進縣,是中國侗族語音標準音所在地和貴州省優先旅游發展區。近年來,榕江探索出了一條推動藍染全產業鏈發展之路,大力發展藍染產業助推鄉村振興,將藍染文化藝術周重點打造成為文化旅游產業活力品牌。今年10月中下旬,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榕江縣人民政府主辦的中國榕江藍染文化藝術周活動將在榕江舉辦。
本次論壇由中國網藝術中國與藝文力聯合主辦,來自鄉建、非遺、藝術、設計、文創等領域的學者專家,圍繞“公共藝術與鄉村振興”這一主題展開對話,以期為當下的鄉村振興實踐帶來更多經驗與啟迪。